政治思想史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政治思想史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 12-1419/D 国内刊号
  • 1674-8662 国际刊号
  • 0.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政治思想史是天津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0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师范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政治思想史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现代政治思想、日本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_英国政治思想、学术评论、书评

政治思想史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正义原则的功能及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实现——一个比较研究的案例1-16

摘要:在西方思想传统中,正义被认为是政治的核心价值,是平衡共同体成员的平等与差异的基本原则。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虽然不存在类似正义的概念,但仍然通过"仁""礼"和"义"三项原则的相互支撑形成了一套解决人与人之间"分"与"和"的关系的基本框架。与西方主流思想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思想并不把正义作为最高的政治追求,真正的理想社会是超越了正义原则的"大同"之世。

人际互动与制度化——西方早期现代从自然权利到人权的转变逻辑17-33

摘要:现代人权话语呈现出日益膨胀的态势,有人担忧这种趋势背离了现代权利概念的本来含义。而赞成者则认为,早期现代开启的、表现为自然权利的权利概念建立在原子式的自我之上,而且其前制度的性质使之无法解释人们广泛接受的某些最基本的人权内容,因此,我们必须脱离自然权利话语来谈论人权。但事实上,现代权利概念乃是建立在人际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它们可以制度化,还可以逻辑地引申出某些制度性的权利,从而形成了我们常说的民事权利,它们构成了严格意义上的普遍人权。这意味着,民事权利作为公民权利的地位可以从自然权利那里找到基础,而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则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根据。

中华法系体系构造中的儒家与法家——汉代天人感应理论体系下的法律儒家化34-49

摘要:中华法系的源头可上溯到华夏文明孕育的上古时期,但她在形态上完善起来却是在汉代天人感应理论的加工后。天人感应理论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镜像,在这个镜像中,中华法系在理论上将儒家关于社会及人的应然思考与法家关于权威与秩序的思考结合了起来,在天人感应联系中得到了普遍证明,成为天人感应世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战国及秦的法律体系经过天人感应理论的加工,初步实现了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中华法系的基本轮廓雏形。

亚里士多德是公民共和主义的奠基者吗?——基于波考克的亚里士多德解释范式50-77

摘要:波考克将亚里士多德的政制(混合政体)作为公民人文主义的终极范式,并串起一个从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17世纪英格兰以及18世纪美国的共和主义传统。但是通过对波考克的亚里士多德解读的详细考察,我们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发现这一解读所存在的问题,即忽视哲学沉思作为最高幸福的地位、忽视政治参与之外的"个人维度"的伦理德性以及误读政制(混合政体)在亚里士多德政体理论中的地位和目的。波考克的解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他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的是他自己特定的立场,即多元价值的平等主义立场以及共同体公共善的整体主义立场。

索尔兹伯里的约翰论德性、国家与暴君78-91

摘要:索尔兹伯里的约翰是12世纪文艺复兴的骄子,他所著《论政府原理》通常被视为西方中世纪的第一部政治理论著作,鲜明地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复苏。约翰在基督教框架内有力地重提古典作品,予以世俗幸福相对独立的地位,并强烈主张以"适度"为核心的德性论。约翰系统地阐述了有机国家论,在亚里士多德革命之前为世俗政权提供了最为有力的正当性辩护。约翰大胆地支持诛杀暴君,为其提供了极其有力的辩护,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中世纪的基本观念。

论1215年《大宪章》之作成、性质与意义92-109

摘要:作为和平协议的1215年英国《大宪章》,是约翰王与叛乱贵族历经数阶段谈判的结果。约翰王以王印代替亲笔签署,表示了对此谈判结果的不满。观其内容,《大宪章》体现的是封君与封臣间权利义务的重新界定。然而,这一界定并非对既往封建权利与义务的回归。它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其中既有对历代王权扩张的承认,也有对王权扩张的遏制,总的精神是"王在法下"。1215年之后,大宪章历经确认与诠释,越数百年而成为英国宪政的根基。其中,依据历史环境的变迁而对大宪章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误读",是其成为英国宪政第一步的重要原因。

孟德斯鸠笔下的家庭秩序与政府类型110-122

摘要:家庭秩序作为"法的精神"的一部分,在孟德斯鸠的著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同时也显现出了很大的张力。他一方面强调家庭秩序对政治体的稳固起到关键作用,无论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都是如此;但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君主政府之下的家庭秩序,特别是女性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这是与君主政府的原则相契合的,并不会对君主政府造成任何伤害,反而使其受益。从婚姻和家庭价值的变化、女性自由,以及家庭权威与公民教育的关系三个层面来看,孟德斯鸠对家庭秩序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其政府分类原则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奥克肖特对自由政府的保守阐释123-142

摘要:在《保守论》一文中,奥克肖特在一般的政治哲学理据之外,运用一种以熟悉性为关键词的保守气质,阐释其所设定的自由政府。奥氏意义上的保守气质,不是证成自由政府之好且合理的哲学理据,而是理解自由政府是什么的阐释工具,虽然保守气质说仍可凭借其现代性和新颖性拓展自由主义哲学的理论视域。奥克肖特没有对保守气质作严格的哲学说明和论证,但考虑到他所具有的行为模式多元论的思想底色,其保守气质说仍是持之有故和言之成理的。

施米特思想中的主权、委任独裁与主权独裁143-170

摘要:在施米特的理论中,独裁被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在合宪架构下的"委任独裁";其二是在宪法架构之外的"主权独裁",目的是在革命时期由制宪的团体掌握国家权力,制定出宪法并使之生效。施米特对于两种独裁概念的区分,试图有意识地和主权独裁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专政理解保持距离。借此,他一方面试图从法学上解释总统超越法律常态的紧急权限之必要性;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当时的革命性政治立场和其可能造成的主权独裁提出警告。

如何为善——帕菲特小传171-195

摘要:有位牛津哲学家认为一切道德皆可浓缩为一个公式。他是对的吗?帕菲特对过去记忆甚少,几乎从不思考它。他把这个事实归因于他无法形成心理图像。什么使得我终其一生都是同一个人,一个不同于你的人?这些事实的重要性又何在?我认为,我们大部分人对于自己的性质和历时同一性(identity over time)有着错误看法。我们一旦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有理由去做什么"的某些信念就应该有所改变。

ABSTRACTS197-200